返回主页
中国姓名学 1
来源: | 风水师宋晓涛pro30d4f629 | 发布时间: 2020-05-25 | 879 次浏览 | 分享到:
中国姓名学 1


俗语说:大丈夫行不改姓,坐不改名,姓名对中国人来说,是极其重要的,然而何以有姓,很可能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其来源。人人都有姓,认为这是自古已然的事,其实姓,尤其是后秦以后的姓,是经过演变而来的,跟先秦时代有很大的差异,且让本文慢慢说来。





姓的来源
姓,中国人的姓,特别是汉人的姓,从汉字结构来看,是“女”跟“生”所构成,可见在远古时代确实有过母系社会,所以在古文献上所见到先秦时代的姓,几乎都有女字旁,像姬、姚、姒、妫、妊、姜、嬴、妃、嫪等。


至於姓的由来,大致上有两种说法,其一说,认为姓是源于生长的地方地理特征,作为姓。


据《国语‧晋语》认为,黄帝系统的姬姓的始祖居住在姬水之滨,所以以姬为姓;而炎帝系统的姜姓,则是居于姜水。这种说法,当然有其道理,何况也举得出实例,应该是可以相信的。


另一种说法,则是近代民族学、社会学、文化学兴起后,经过科学的验证,认为人类姓的来源,是由于初民的图腾(Totem)崇拜。


所谓图腾,原是南美洲土着的语言,他们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由某一种动物、植物或其它自然现象变化而来的,因此对这种动物、植物或自然现象,加以崇拜,自然而然地就以之为自己部落的代表了,所谓部落的代表,也就是部落的姓了。


这种现象不仅目前世界各地的土着民族有,从文献上考察,中国古代也有这种情形,所以说姓来自图腾,也是有相当的道理,本文不作历史学、人类学的考证,以上两种说法都有道理,也都可以留供参考。


不管姓是来自那一种说法,最初只有女子有姓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不过人类的历史文化,总是不停的演化(注意,只是演化,不是演进。今未必胜于古,古也未必胜于今,只是不同而已),当人类因为采集生活逐渐无法供应足够的粮食时,必须捕杀较大型、凶猛的动物以果腹,这时就需要有力气的男人了,也因此逐渐脱离母系社会,而由男人当家作主,于是父系社会出现了。


既然父系社会出现,可以捕杀或豢养更多动物,或者已经进入初期的农业社会,可以获得更多的农作物,既然粮不缺,于是人口大量繁殖。原有的姓已经不够使用了,于是对所繁衍的子孙,以各种方式给了他们一个代表,这就是所谓的“氏”,如说氏出现的时代,已经晚三代(夏、商、周)了。


人类经过几十万年甚或更久时间的演化,已经发现近亲繁殖,每每会产生畸形的后代,为了避免近亲互为婚配,姓跟氏就起了区隔、识别的作用,而氏是从姓分离出来的。在上古时代,只有贵族才有姓,贵族的后代则有氏,一般平民是没有姓或氏的,所以古代所谓百姓,还是指贵族,一般平民只被称为“黔首”、“黎民”。


到了春秋战国时代,由于诸侯之间,互相兼并的情形,非常激烈,许多诸侯贵族由于“国家”(注)灭绝了,沦落为平民。于是许多这种的平民,都有自己的氏(就是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姓),许多没有姓的平民,也都起而效尤,给自己起了一个姓。


(注:这个“国家”只是诸侯贵族统治的一个地域,跟今天所了解国家,有很大的出入,不宜混为一谈。)


春秋战国时代的姓,其实都是之前的氏。所以上古时代的姓,像妫、嬴、姒、嫪、妊等,在今天几乎都不见了。


据《国语》卷十《晋语四‧文公》里说:


黄帝之子共传二十五人,得姓的有十四人,这十二个姓是姬、酉、祁、巳、滕、箴、任、荀、僖、佶、擐、依等。


春秋时代的大约有二十一个,明末清初顾炎武在《日知录》里认为:


“言姓者,本于五帝。见于《春秋》者得二十有二。”


这二十二个姓是:妫、姒、子、姬、风、嬴、己、任、姞、祁、芈(音篾或米)、曹、妘、董、姜、偃、归、曼、熊、隗、漆、允等,如果从西周铜器铭文上看,当时的姓也没有超过三十个,无论怎么认定,在先秦时代,姓都不会太多,所以能够统有“百姓”,毫无疑问的就是泱泱大国了。


但是时至近现代,中国境内见于文献的姓有5662个,其中单姓有3484个,复姓有2032个,三字姓146个;这5662个姓中,还不包括四字姓,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移居内地,以汉字音译维吾尔、蒙古、哈萨克、乌孜别克……语音的姓,这样看来,中国人的姓至少有七八千个之多,那么这些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?


如果要很详细地加以耙梳整理,本身就可以写成一部专书,我们这儿篇幅既不容许,作者自忖也没有这个能耐,这儿只能作个约略的分析,只是近乎常识性的介绍,春秋战国之后,中国人得姓(其实都只是古时的氏)的情形,约有以下十几种情形:


一、以氏族标志为姓
所谓氏族标志,就是前面所说的图腾,如商民族自认是“玄鸟”所演化而来的,《诗经‧商颂》有: “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,宅殷土芒芒。……”


可以明白地看出,商朝民族是以玄鸟作为氏族的标志(也就是图腾)。


那么玄鸟又是什么呢?据近人赵铁寒考证,所谓玄鸟就是燕子,古文字就像“子”字,所以商民族是姓“子”。


相传商民族的始祖母简狄,有一次在郊外行祭天礼时,正好有一只燕子(玄鸟)飞了过来,并且生了一个蛋,简狄就将这颗蛋给吞下肚去,于是就怀孕了,生下了商朝的始祖契。


以今天的知识来看这个传说,当然会认为简直不可思议,但是以三千多年前的初民来看,这就成为完全可能的事。类似这种以氏族图腾为姓的例子非常的多。


再如夏禹治水的事迹,在中国上古史中是传诵已久的故事,夏民族以为自己跟蛇有某种关系,或许说是以蛇为图腾,所以创建夏王朝的禹姓姒,女字旁是会意字,“以”字,根据《说文解字》指出是“从反巳”,而巳正是蛇,可见夏民族姓姒,也是从图腾演化而来。


其他像龙、牛、羊、马、熊、鹿、朱(蛛)、雷……等等,都可以说是因图腾而得姓。


二、因封国或采邑而得姓
这里所谓的国,跟今天大家所了解的国家,有很大的距离。在周以前,天子为巩固王权,封同姓子弟或异姓功臣一块地,使他们成为诸侯,是谓封国,以捍卫天子。这些诸侯可以统治他所分得土地上的人民,而诸侯又可以将他的领域再分封给卿、大夫(是谓采邑),这种分封众建,就是一般所说的封建时代或封建社会。


基本上到秦始皇统一天下,废封建设郡县,封建时代就结束了,秦以后只能说是帝制或集权时代。


周以前那些封国的诸侯、或者封有采邑的卿、大夫,往往就以封国或采邑为姓。例如周天子封同姓(姬姓)子弟为诸侯的计有:鲁、卫、蔡、曹、滕、燕、郑、韩、何、虢、滑、雍、酆、邢、随、胡、巴……等四十八个,于是这四十八个姬姓诸侯就以封国为氏,时间一久,氏便成为姓了。


再如周天子封异姓功臣为诸侯的计有:齐、楚、宋、荆、陈、赵、朱、邾、息、邓、梁、薛、徐、罗、申、章、葛……等六十个,同样的这六十个诸侯便以齐、楚、宋……为姓了。


诸侯也可以将自己的领地分封给同姓或异姓的卿、大夫作为采邑,于是这些卿、大夫便以采邑为姓,像刘、白、京、棠、雀、卢、鲍、费、蒯(ㄎㄨㄞˇ)、范……等。以上这一百多个姓都是以封国或采邑为姓。


三、以职官为姓
先秦时代贵族平民有其世袭性,为官者在社经地位上,自然高于平民,同时职业通常也具有世代相传的特性,因此以官职名称或职业行别作为姓氏。前者如:史、帅、宗、军、库、司徒、司马、司空、王、公、霸、侯等;后者如:陶、祝、巫、车、裘、贾等。


四、以祖先爵位或谥号为姓
古人也有以祖先的爵位为姓,如祖先曾经被封为王、或公,那么后人就王、王孙、公孙为姓;也有以祖先的谥号为姓的,这一类的姓如:文、武、穆、庄……等。


五、以德行为姓
如春秋时晋国的赵襄追随公子重耳(就是后来的晋文公),颠沛流离了十九年,终于辅佐公子重耳返回晋国而登上王位(严格地说,当时晋国还不能称王,只有公的爵位)。赵襄不只是对公子重耳恩重情深,就是对一般人,也是乐善好施,所以大家都觉得他就像冬天的日头的温暖,于是他的后裔就以“冬日”为姓。


又如鲁国的少正卯(跟孔子同一时代),在鲁国名气很大,可以说是鲁国的闻人,因此他的后人就以“闻人”为姓。再看汉初的淮南王英布,年轻时曾因犯了罪,被罚在脸上刺字,这种罚叫做黥刑(注),他的后人不但不以此为耻辱,反而以黥为姓。